北大 纵横 我们
十五岁的北大纵横像一个少年才俊,出身书香门第,怀揣云天梦想,踌躇满志前行。
关于“北大”:
北大纵横名号的前缀“北大”必定是十多年前采用“附强定位”战略所戴上的光环。 就像赵本山的帽子,一直戴在这个少年才俊的头上。“北大”这顶帽子十多年来,确实给纵横的业务推广和品牌沟通带来无量价值。尤其在讲究范儿、 崇尚字号而又广聚国有企业的北方诸省来说,这顶帽子使得业务发展事半功倍。但在讲求效益,注重实践而又民营企业丛生的南方诸省,过多地谈论这顶帽子倒往往 引来侧目。因为,就“为客户创造价值”来说,这顶帽子实是难有贡献。靠着这顶帽子可以“出道”,但要想“得道”,则终究是靠不住的。
“北大”二字作为敲门砖还是可以的,但进了管理咨询的门,进了客户的门,能否在 专业竞争中获胜、成长,这顶帽子则是断然帮不上忙的。还得靠自己专业的修为和职业的修养。当然,有敲门砖总比没有得好。至于能否延续和发扬“北大”的精 神,那是另一种追求了,与纵横当下的管理咨询无涉。
从品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北京大学已经在很多商业化领域收回了“北大”的帽子。因为一旦捅了纰漏,不但有“北大”前缀的公司的品牌会遭遇灭顶之灾,而且给“北大”品牌带来的负资产,也会压垮北京大学。因此,在借用这顶帽子的光环时,也当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才是。
有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假设,就是“北大纵横”一旦无法再获准使用这一“前缀” 时,我们依靠什么来支撑和传播自己的文化价值和专业价值?因为,现在这一切都是向别人借的。不管你如何申辩,客户和市场感知到的才是真实的你。如果说戴着 “北大”这顶帽子十数年,有意无意间养成了纵横人高高在上的姿态,那到算是“北大”这顶帽子带来的负资产了。你去看一看纵横的价值观体系,其中难以觅得 “客户”、“市场”、“服务”这样的字眼。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一个站在企业(公司)自身的角度作出的定位和释义。就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营销“4P”一 样,缺乏从客户的感受和市场的认知角度去沟通与互动。
关于纵横:
据说“纵横”的来历是源于一纵一横的两次车祸。当然谁都知道这是戏谑之说。但也引起众人对“纵横”二字涵义的追究。
在管理咨询业界,这一纵一横指的便是专业咨询领域和服务不同客户行业的交叉关 系。有的认为这一“纵”指的便是专业领域,这一“横”指的是客户所处的不同产业行业或细分市场。当然有的侧重于“横”,有的侧重于“纵”。纵横的经营领域 也末能外。让业界钦佩的是,十多年前北大纵横便能明晰定域,实在是具有行业领导之眼界与智慧。然而,这一纵一横的能否“纵横捭阖”,倒是见仁见智。譬如 “像学校一样培养人”,“像军队一样锻炼人”,显然是不够的,不适的。因为学校是不能培养出指点企业家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精英人才的;而军队的锻炼,也 无法替代管理咨询的专业训练和养成。
现在,市面上“**纵横”,“*纵*横”等类似的同业公司很多。采用了北大纵横 十多年前的“附强定位”策略来傍“纵横”。但管理咨询行业发展至今,品牌已经成为重要的进入障碍。北大纵横无论从品牌高度和客户体量,在业界都难有比肩 者。但纵横这样的综合大型医院必将面对来自各种专科医院的竞争。未来,像北大纵横这样的“综合医院”和各种“专科医院”必定会并存而且各得其所。但目标市 场越来越细分已经成为确定无疑的事实,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纵横在专业研究和行业研究两个方面的资源和能力构建还有很大空间。也就是说,面 对企业管理的发展和管理咨询的进步,北大纵横都还面临很大的机遇和挑战。二十年前我们“卖点子”,十年前我们“卖概念”,现在我们“卖体系”、“卖工 具”。明天卖什么?我认为,无论明天卖什么,“卖”创新的经营模式,“卖”新鲜的管理方法,“卖”专业咨询的创意,“卖”即时研究的成果,这是不会过时 的。因为这是卖差异化的能力,这是大的行业趋向。这是现在纵横人应该思考的。因为,经营先于管理,经营大于管理。
关于我们:
我们,纵横人也!
纵横的人口近两三年来呈爆炸式的增长。主要是缘于“圈人”和“圈地”这一战略导 向。而这其中,又以圈人为要。就今天的合伙人群体而言,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咨询业界的专家,一种是企业管理的精英,一种是社交活动的高手。这三种人,在 “寻、谈、做”这三个阶段获三种业务活动中,又分别扮演了重要或跑龙套的角色。第一种合伙人,无疑是“谈”和“做”的行家里手;他们在体现咨询价值和确认 客户价值并说服客户,在评价项目成果与商业价值,在把控项目方向和监审项目成果并与客户高层保持良好沟通等方面担任着主角;而第二种合伙人凭借其在企业管 理中的经验积累和对曾履职行业的认知,则在“寻”、“谈”方面更为得心应手;第三种合伙人则利用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人脉及信用,成为“寻”信息、寻客户方面 的高手。而上述这三种人也会组合成第四种合伙人:专家+精英;第五种合伙人:专家+高手。甚至出现第六种、第七种。这就是“卖水果”的价值。当然,人不是 水果,很多情况下也会出现“1+1〈1或=0”的结局。在此无须赘言。
这三种合伙人为何来到或留在北大纵横,缘由无外乎“品牌”二字也。一是北大纵横 的公司品牌,二是王创始人的个人品牌。看重北大纵横品牌的,即使将来回到或进入企业界,说起曾在北大纵横“混”过,怎么着也是一段加分的履历。看重王创始 人的品牌,在当今社会上岂不又增添了一份高端人脉。“人抬人高,水抬船高”是也。
从另一角度来看,有的人是为着眼下的一两单生意,进来北大纵横,先利用灵活的机 制赚了再说;有的人确实是想来北大纵横学习提升,增长才干的。但苦于纵横的知识管理方式是内敛的,分散的(据说是为了让十年前的手艺在今天还能挣饭吃), 无奈之下,只得悻悻然徘徊于登堂入室之门口。
“圈地”是纵横这一两年来大力捭阖之要器。据说还有更为高妙的,大有“祖国山河 一片红”之气概。纵横的“圈地”,与十多年来许多咨询公司开拓外地发展不同。其旨在通过“圈地”,更好地实现“圈人”的方略。一是以区域市场来支持地勤部 队(市场、客户部),更便于上述一干合伙人就近履职,得家庭之温馨,汲故地之人脉,便也得吸引人才之便。“圈地”与“圈人”一组合,效果便会放大。当然, 就近为客户服务,适合公司人才本地化战略,一石三鸟,岂不妙哉。
近日,在中国的实业界流传着一句名言,“在中国做了老大,离世界老大也就不远了”。此言之意境,作为一种经营坐标或可推崇,但作为一种经营心态,又难以苟同。
望弱冠之年的北大纵横,智存高远,强骨健身;横如虹霓,纵如江河,早晚令业界望其项背。
此文采用中性媒介角度,能否与纵横十五周年庆典之主流精神一致,诚惶诚恐!但有“北大”的精神在这儿罩着,还是有底气的。
上一篇文章:北大纵横助我成长
下一篇文章:关于生产运营咨询中心的所思所想